徐雄俊《精准定位》书籍连载
第二章 精准定位5大标准
标准 1. 品类界定 :符合趋势和心智机会
品类界定 3 大标准
我们做品牌有经典三问:你是什么,有何不同,何以见得。“你是什么”就是要回答我的品牌名和品类名,“有何不同”就是回答我的独特差异化定位,“何以见得”就是支撑我差异化定位的信任状。
我总结品类界定有 3 大标准:
第一,符合行业的发展趋势。
时势造英雄,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其流,扬其帆。您要赚钱一定是要顺应趋势,所有首富的成功都是做趋势性的事情,不管是比尔 · 盖茨, 还是马云、钟睒睒、马斯克等,他们都是做符合整个宇宙人类发展趋势的事情。
第二,符合心智品类的机会。
虽然这个趋势很好,但是如果这个机会已经被强大对手牢牢占据,您就没有多少机会了,所以,您要分析这个心智机会属不属于自己。
第三,符合品类命名的原则。
界定好品类后,您就要做一个好的品类命名,就像特斯拉新能源汽车, 就是符合整个人类的新能源发展趋势,然后它的品类命名成“新能源电动汽车”也非常精准。
风口品类 4 大标准
既然风口品类这么重要,那到底如何抓住风口品类呢?
雷军有句名言说:“站在风口猪都会飞起来”,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站在风口,只要您抓住了趋势并站在风口,您的成功效率当然是事半功倍、事半 N 倍。所以,马云也说:“所谓战略就是预判”,预判到有一个好的战略机会,我快速去提前布局,然后等待这个机会来,您就赢得先机。这就是抓住了风口品类,我们也给大家精心总结了风口品类 4 大标准,供大家参考使用。
第一,增速快。
风口品类首先就是增长要快,基本标准是近 3 年的复合增长率在 30% 以上,有些风口行业的增长率可能达到 50% 、100% 以上,甚至更高,达到指数级的增长。虽然这个品类的市场容量不一定要非常大,不要求达到几百亿元、千亿元以上,但是您的增速一定要快,因为有些风口品类一开始看起来很小和不起眼,一般 90% 的人都看不到,正因为它小,所以很多人看不起,但是它未来的增长率可能是 100%、300% ,就像马斯克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,在10 年前它的这个市场容量非常小,但是现在不得了。
第二,容量要大。
您要成为全球首富、中国首富,哪怕成为一个上海首富,都要做一个大国大民的市场,您不能做太小流的市场,要刚需、大众、高频。当然, 一个有价值的新风口品类市场容量不能太大,也不能太小,太小了只有 10 亿元肯定不行,最好一开始就有 100 亿元左右,并再过 5 年、10 年能达到 1000 亿元以上,这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风口品类。
第三,利润要高。
一个有价值的风口品类的利润率一般要在 30% 以上,甚至更高。一个风口品类如果利润不高,说明它不是真正的风口品类,不是趋势潮流,它不是一个前瞻性的宝矿和油井,就像农夫山泉天然水,它的利润要可观才能支撑其成为首富,利润率太低了就无法去高效投资品牌,无法很好地去构建自己的团队、渠道和上下游的产业链,也无法去构筑自己整体竞争壁垒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第四,竞争要分散。
竞争小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,如果前三个都满足了,第四个错了还是不行。虽然这个机会很好,但是它不一定属于您,而是属于您的对手, 第一品牌的占有率最好是在 15% 以下,如果第一品牌占有率已经达到 30% 以上,甚至 50% 以上,那么,属于您的机会就很小很小了。比方说,您现在再去布局农夫山泉所在的天然水可能已经没什么机会了,您现在再去做这个新能源汽车基本上机会也已经不多了,因为特斯拉、比亚迪已经占据 一个很高的份额,就算是奔驰、宝马、通用、福特等大品牌去做,机会也很渺茫了。
很多超级爆品首先就是一个新型风口品类,比方说,这几年比较火的一个饮料叫元气森林,它现在做到接近 100 亿元了,就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。 所以,一个新型风口的爆品最好是能做到 10 亿元以上,如果您做不到 10 亿 元,在中国这个市场可能就很难生存,很可能就会成为别人的“炮灰”。
比方说,小罐茶做中国高端商务茶,它的销售额做到 20 多亿元,它就是一个超级爆品;妙可蓝多奶酪棒,它能做到 40 亿元,而几年前它就是一个爆品做到 10 亿元;再比方像王老吉、公牛、蓝月亮、洽洽坚果等都能首先成为 10 亿元的单品,这样才具备 10 亿元到 100 亿元的发展基础。
所以,在中国市场衡量一个成功的爆品,就是销售额达到 10 亿元,纯利润要做到 1 亿元左右,这是一个超级爆品比较理想的生存阶段。如此, 您的价值和效率才能比较高,同时才有能力做到推陈出新,能够解决老的品类和行业的痛点,提高行业的效率。
这就是风口品类的 4 大标准:增速快、容量要大、利润要高、竞争要分散。我们审视一下,您目前想抓住的这个风口品类,是否满足这 4 大标准呢?马上学以致用,马上帮您真正赚钱。
当然,如果这个大的风口品类已经被别人占据了,您只能在这个大品类里重新去细分一个新的品类机会。比如凉白开,现在整个饮用水行业已经被农夫山泉、怡宝、娃哈哈、康师傅、冰露它们占据了,那今麦郎的凉白开就占据一个新兴的细分品类,成功找到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品类机会。
3 种品类类型
我们买任何产品都会面临“买什么产品?”“去哪儿买?”“如何选购?” 这 3 大问题,按照这 3 大问题就可以划分 3 种品类类型。
第一,产品品类。就是买什么产品?比方说买个凉茶、手机、油烟机、 电动车。
第一,渠道品类。我们去哪儿买?去超市、电商、网上等。
第二,导购品类。我们如何选购?去百度、大众点评、美团等。
其实在实际品类划分中,渠道品类也经常被划分成产品品类,比方说百度搜索、美团外卖等,最终消费者还是对它做一个归类,消费者会说百 度是做搜索的,美团是做外卖的。这 3 种品类类型,我们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就行。我们要创业和做商业模式,一般也是这 3 种服务方式,要么给消费者一个具体的产品,要么做渠道,要么多导购。比如,京东和国美电器就是渠道品类,百度、大众点评、携程都是属于导购品类。
品类命名 4 大原则
找到一个风口品类之后,特别是新品类,就面临做品类命名的问题, 具体如何做一个好的品类命名呢?我们也总结了品类命名 4 大原则。
第一,有品类根。
比如,凉茶就是“放凉的茶”,它的品类根是“茶”,手机就是“在手上用的机器”,洗发水就是“洗发的水”,牛奶就是“牛的奶”,厨柜就是 “放厨房里面的柜子”,包括我们服务这个金彭三轮车命名叫三轮车,它是 “有三个轮子的车”。
第二,简短易懂。
常见的品类一般就是两个字到四个字,要简短和通俗易懂。比如,原来最早的汽车的命名就是“不用马拉的车”,但这个比较长,后来精简演变成“汽车”,还有最早的火车就是“烧煤炭火的车”,后来精简演变成 “火车”。
第三,选购口语。
在广告营销领域,口语永远大于书面语,所有的品类名词一定是口口相传的口头语,而非书面用语。
人类的沟通和买卖最广谱的方式都是口语,口语一定可以作为书面语使用,但书面语不一定使用于口语。
第四,有价值感。
比如,红牛的品类叫“能量饮料”,是否感觉有价值感?以前有一个盆栽植物叫瓜栗,后来被命名为发财树,很明显“发财树”更有价值感。猕猴桃在澳洲叫“奇异果”,奇异果卖得比猕猴桃更贵,实际上它就是猕猴桃,但它更有价值感。有一种苹果在美国叫“蛇果”,蛇果的价格一般是苹果的两倍,并更有价值感和高级感。
当然,价值感是锦上添花的,木门、洗发水就是中性词,价值感十足的“发财树”“奇异果”这些品类名是可遇不可求的,我们反复讲到品牌名最好能够反映品类名,就是希望这个品牌名本身能够更好地进入消费者心智,让品牌与品类画等号。
比方说,有两个做火锅的品牌,一个叫海底捞,一个叫凑凑,您觉得哪个名字更好?当然是海底捞,海底捞寓意在火锅里面捞东西吃,更接近火锅品类,呷哺呷哺的凑凑,与火锅品类相去甚远,它的命运也有点凑数和平庸。
同样有两个中餐品牌,一个叫望湘园,一个叫俏江南,俏江南是张兰和汪小菲做的,汪小菲跟大 S 因为床垫问题闹得沸沸扬扬,俏江南这个名字给人感觉是江浙菜,但是望湘园一下子就知道是做湘菜,其实俏江南做的是四川菜,如果单纯从品类命名的角度来分析品牌名的优劣,俏江南这个名字肯定不如望湘园。
在日本有两个做特价的品牌,叫优衣库和无印良品,您觉得哪个名字更好?其实这两个品牌的商业模式都差不多,顾名思义,优衣库就是“卖衣服的仓库”,里面有个“衣”字,所以它专门卖衣服就卖得很好。无印良品是卖什么的?消费者无从选择,最后什么都卖,无印良品最终就被别人收购了,优衣库的创始人却成了日本首富。
还有两个鸭脖品牌,叫绝味鸭脖和周黑鸭,周黑鸭的老板叫周富裕, 单纯从品牌名来说,周黑鸭相对更好,因为它与做鸭脖品类关联在一起。 但是,绝味要想跟周黑鸭相媲美和竞争,它后面一定带着“鸭脖”两个字, 后来绝味所有的定位和招牌门头一定都是“绝味鸭脖”,它才能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选择。看一下您自己的品类名是否符合这个品类命名 4 大原则。
检验品类命名 4 大原则
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检验自己品类命名是否精准,我们还总结了检验品类命名的 4 大原则,供大家检验参考。
第一,客户口语词。
品类名是客户脱口而出的产品品类词,比如,到超市里去买个手机、 矿泉水、电动车、三轮车等。
第二,选购搜索词。
我们经常在淘宝、天猫、京东上搜的产品类别词,搜酱油、手机、油烟机等,搜的品类词语就是您的精准品类命名。
第三,导购推荐词。
就是导购员向您推荐的产品品类,导购说的这个品类词能让消费者明确听得懂,同时导购也能够明确听懂您要买什么品类。比方说,您去国美电器要买个厨电,导购听得懂吗?然后导购会说,我给您推荐一个厨电, 您也不知道买啥。如果您说买个油烟机、燃机灶,就听得懂。所以,厨电是伪品类,油烟机、燃气灶、消毒柜,它才是精准有效的真品类。
第四,社会传播词。
客户经常搜索和选购,导购经常广谱推荐,社会大众自然就会去传播 这个品类词。所以,精准的品类词都是简单通俗,而非晦涩和生僻难懂。
沿着这个“检验品类命名 4 大原则”,我们补充一个“检验品类真伪 3 大原则”,进一步延展和深入讲解品类命名检验。
第一,社会大众对这个品类是否有认知?
第二,消费者选购时能否对品类名脱口而出?
第三,导购听到品类名后能否清晰推荐产品?
我们服务的很多客户和学员的品类命名就是错误的,像方太这样的百亿级别的大企业也同样会犯这样的错误,方太做了集成灶,集成灶应该是一个精准有效的品类命名,但方太不叫集成灶,它叫“集成烹饪中心”,这就不是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品类。比方说我去买一个集成灶,导购或听众都听得懂,但说买一个“集成烹饪中心”,导购就不懂,这就是伪品类。所以,我们做品类命名一定是要简单、通俗易懂,切记不要创新,要让消费者在京东、天猫、拼多多、抖音上搜索的时候最高效地链接到您。
每个品牌都面临品类名和品牌名两个命名战略,二者命名要求刚好截然相反,品类命名要求通俗易懂,具有通用性,就像木门、油烟机、空调等。但品牌名刚好相反,要求有创意、有独特性,而品类名就是要避免太创意。品类命名的核心方法就是要借助本身已有的广泛认知的品类概念, 比方说,老板油烟机后来针对大空间做了一个超级大的油烟机,它借鉴中央空调的品类命名原则,命名成“中央油烟机”,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品类命名案例。